沧州市运河区有个爱折腾的刘世栋-kok全站登录
【字号: | | 】 | 【背景色 | 】 |
有人说他怪,没事就跑到树园子里呆着,没白没黑的; 也有人说他痴,不管能不能成活,只要他看上的品种,就得买回来试种;更有人说他傻,失败了多少回,也不知扔了多少钱,劲头还这么足,真不知图啥…… 人们口中这个充满“阿甘式”色彩的人叫刘世栋。近日,记者走近他,看看他到底在鼓捣啥。 一次参观让他心动,刘世栋决定放弃木匠种大棚桃 采访刘世栋有些偶然。 在同事车上无意发现一张彩色名片。红安久梨、黄金苹果、俄罗斯鸡心果、水晶海棠……名片上配有插图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吸引了记者。 见到刘世栋,不容易。 第一次打电话探路,说明采访意图,对方很是乐意;第二次致电,想约好时间,对方又出门了;第三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联系,终于敲定好时间。 初伏第一天,老天爷威力大发,闷热得令人窒息。 正当记者大汗淋漓地在果园旁徘徊时,刘世栋从对面走来。白色挎带背心,黑短裤,脚上趿拉着塑料拖鞋,“土里土气”的打扮透着朴实与憨厚。 “记者同志,咱先去园里转一遭。”一见面,他就急于想向我们晒晒自己的成果。 “这是俄罗斯鸡心果,果形似鸡心,粉玫瑰色,口感脆甜;这是俺从秦皇岛引进的圣诞果,果子能挂到圣诞节前后,山楂般个头,能用来酿酒;瞧,这棵六代红星,一公分粗的小树就结了7个果,这个品种富士口感,形状又像黄元帅,可以矮化栽培做盆景……”听着刘世栋滔滔不绝地“显摆”,记者好奇欣赏着这些奇葩,燥热的心也慢慢静下来。 刘世栋,今年53岁,运河区南陈屯乡上河崖村人。说起怎么跟树苗打上交道,他打开了话匣子。 初中毕业后,刘世栋学了木工,打点桌椅板凳,算是有门谋生的手艺。 别看刘世栋是个农民,业余爱好却很广泛。平时喜欢读书、看报,接触一些新鲜事,有时还邀上三五个票友一块唱唱京剧。其中,他有两个票友是果树方面的行家,他常听这俩人在一块儿讨论果树种植方面的问题。一次,听说他们要出去考察,刘世栋硬缠着要跟着,在保定满城一个大棚桃种植示范园,他一下开了眼界,那儿种的早露蟠桃,阳历3月上市,1公斤卖到20多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世栋有点动心。 2003年,村支书带领刘世栋和其他5位村民去山东寿光参加国际蔬菜博览会,谁知,就是这次参展之行,让他铁了心。 “那边搞大棚桃的多,而且都是春蕾、春雪这些新品种,抢空档上市,一亩地万数来块钱,可观的效益咋能不让人心动。现在市郊农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没人认头在家种地,俺更得带头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可刘世栋认为有前景的事,别人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有前景就有风险,还是选择踏实挣安稳钱。最终,只有刘世栋坚持要赌一把,他一直认为改变生活必须先转变观念。 不干木匠,种大棚桃!老刘下定了决心。 无数次失败都没被击垮,干,就要干出名堂来 刘世栋开始折腾了。 掏出家里翻盖房子的钱,加上东拼西凑总共3万多元,刘世栋租了亲戚3亩荒地,在离家四五里地之外开始建大棚,种桃树。 谁知,夏天刚建好棚,种上树苗,五天五夜的大雨让刘世栋犯了难。 “大棚被淋塌了,幸好没砸到树苗。棚倒了得重新垒,没钱雇人只能自己动手干,为了省钱,俺四处去拾砖头;坐汽车去寿光买棚膜,半夜下了车,把100多公斤塑料背回家;吃水得回村里拉,泥里来水里去……这些情景俺一辈子都忘不了。”再苦再难,也没有阻挡刘世栋的坚守。 “老刘这回离倒霉不远了,看他还折腾啥劲”。有的村民在一旁说风凉话。 刘世栋说,自己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想到却第一个被扎了嘴。 尽管如此,刘世栋却不认头,既然干,就得干出名堂来。棚倒了,可以修。村民们在一旁眼瞅着,咱更得证明给他们看。刘世栋信心未减。 大棚桃娇气,棚内通风、保温是门学问。刘世栋说,温度一下降下来,开的花全是败花。必须模拟外部自然环境,一点点降到适宜温度。为此,他大海捞针找资料,四处请教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下来,三四公分粗的桃树,一亩地产桃二三千公斤,一亩地收入十来万元。老刘淘得了第一桶金。 然而,好景不长。紧接着第二年,一场大雨,桃树都涝死了。刘世栋的心血被毁于一旦。 后来,村干部带着他开车去满城参观樱桃种植,他拉回樱桃苗,栽了一个棚,树好不容易长到3公分粗,刚结果,却再次遭遇被涝死的命运。 “受了这么多次打击,俺都没啥感觉了,越挫越勇,继续摸索呗。”刘世栋憨笑着说。 坎坷路上大步走,想去拼为自己的梦 300棵日本海棠,活了3棵;200棵柿子树,活了2棵;1000棵核桃树,仅仅剩下1棵……在刘世栋的经历中,这些情况司空见惯。 一次,看《河北农民报》,蓟县有个新品种桃叫红芙蓉,最大个头3斤来沉,离核、口感面、色泽艳,他背着化肥袋子就坐火车去了; 在泰安,人们都劝他说板栗不下山,他不信这个理,一棵树20多公斤沉,他开车跑了两趟,弄回来100棵,没几个月工夫,眼睁睁看着树都死了。 “刘大哥,照您这样哪年都得赔不少钱吧。”“少说也得两三万元。”刘世栋保守地回答。 引进的多,栽活的少,最后得不偿失。在外人看来觉得不值甚至有点离谱的事,刘世栋却认为有价值。“这水晶海棠,是俺从新疆引进的,树冠直立,抗性强,挂果能到冬天;这突围桃,属于早熟品种,7月初就能上市,还丰产;这20棵冰糖李子树,是俺从延庆引进的,果离核,吃起来肉里有冰糖粒……” 十多年来,刘世栋已经成功引进了20多个品种。他常说,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机遇一旦来了,就能抓住。 推广成果,呼唤更多人回归土地 现在,只要不出去考察,刘世栋就出去卖树苗。他的主销阵地是附近的集市或去市区光荣路上摆摊,谁买树苗就赠送张名片,以此推销。 老刘开玩笑地说:“这多半年俺卖了10多万块钱,下半年还得出去考察,到时钱又不知花多少。俺这钱可攒不住。” 卖出去的树苗,刘世栋依然像疼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关注着,用他的话说,自己损失不要紧,不能让客户损失。这就是他的“保栽保活”理念。 家住颐和庄园的一个客户,想栽棵油松,给刘世栋打电话。老刘开车把树苗送过去,送去苗却没土,他又折回地里挖了车土送过去; 通过卖树苗,刘世栋认识了一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兄弟。这个兄弟院里栽的海棠、苹果、山楂等树苗陆续出现死苗,老刘无偿给补苗,一棵苗100块钱,可补完又有死苗。老刘决定找找原因,一深挖,原来地底下藏着块大石板。他费劲巴力把石板挖出来,又开车挖了车土给人平好; 今年上半年天旱,虫害多,一有空,刘世栋就去客户那转一遭,看看树苗有啥情况。 在买树苗的人眼中,刘世栋是个热心肠。 现在,老刘又在着手两件事。一个是,选择能适合庭院种植、观赏性强的盆栽果树。再有,考察一些丰产高效的品种,为下一步的推广做准备。 “现在市郊的人多数出去打工,土地逐渐被撂荒。现在俺正在和村里商量,推广一些高效丰产的品种,吸引人们返乡土中掘金。”这是刘世栋不停折腾的动力,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
关键词:沧州,运河区,刘世栋 |
相关新闻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