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沧州频道欢迎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县区新闻:
| | | | | | 运河区 | | | | | 孟村 | 河间 | 肃宁 | | 海兴 |

旅游扶贫走出致富路 景区帮扶农民脱贫更有门路-kok全站登录

来源: 作者:吴丽萍 2016-03-08 13:51:40
【字号: | | 】 【背景色

  ■编者按

  “十二五”期间,通过政府引导、景区帮扶、企农合股、亦农亦旅等创新方式开展旅游扶贫,我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数累计达73.32万人,约占全区脱贫人口的13%。为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十大行动”的重要举措。旅游扶贫任重道远,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十三五”旅游扶贫工作?2月25日至3月1日,记者深入凌云、乐业、凤山、巴马、东兰、南丹等地,对广西旅游扶贫的一些成功实践、典型范例进行采访,为全区各地各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政府积极规划引导 旅游发展村民增收

  凌云县浩坤村山水生态环境幽美、湖泊风光如画、民俗风情浓郁,近年来在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景区特色更加突出,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我今年1月开始到景区工作,负责开游船载游客环湖游,现在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浩坤村村民劳先生说,以前他每月收入不固定,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到景区工作后收入稳定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浩坤村是凌云县开展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据该县副县长叶涛介绍,凌云县针对有条件发展旅游产业的贫困村进行统一规划,对有发展旅游条件的金保村、浩坤村、阁楼村、弄塘村等进行试点开发、示范带动,扶贫效果明显。如金保村以前有295户1306贫困人口,如今这些贫困户旅游从业者达123人,旅游人均增收560元,已基本实现脱贫。

  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乡村旅游在我区很多地方现实了向扶贫纵深方向发展。南宁市西乡塘区选定“美丽南方”片区作为推进乡村旅游工作、破解“三农”难题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美丽南方”共吸引游客近6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多万元;同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南宁市旅游发展委有关负责人说,该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扎实推进一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使农民脱贫速度加快。2015年该市农民旅游从业者年人均收入达上万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约1.3万人。

  景区帮扶就业创业

  农民脱贫更有门路

  “2015年,南丹歌娅思谷景区周边村屯参与乡村旅游业开发的群众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景区运营以来,优先安排租地农户和周边农民工作,月均工资2000元,还有农户兼职参加原生态民俗风情篝火晚会演出,每人月均收入400元。景区还为有经营意识的农户提供低价租赁商铺经营,月均收入2000多元;组织群众参与民族工艺商品生产,户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

  据南丹县县委副书记曾朝伦介绍,该县在实施旅游扶贫中,让农民通过景区的帮扶,学会技术、学会经营,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旅游扶贫过渡,取得很好的效果。据了解,2013年以来,南丹投资4亿多元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直接带动780多贫困户3300多人脱贫。

  景区帮扶模式同样让巴马的许多贫困人口受惠。“没进入景区工作之前,我一直在家务农,收入很低。”巴马仁寿山庄景区经理王雪磊说,仁寿山庄景区在她家附近建成后,她顺利进到景区工作,如今月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据了解,巴马仁寿山庄2015年吸纳村民就业44人,其中贫困人口35人,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万元。

  企农合股共同开发

  优势互补产业做大

  “王尚屯白裤瑶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获取歌娅思谷景区4%的门票分红。自2013年以来,王尚屯贫困村民通过旅游就业,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880元提高到2015年的1.7万元,实现92户375人脱贫,脱贫率达98%。”据自治区旅游发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王尚屯的做法是我区旅游扶贫出现的一种新模式,那就是全体或部分村民依托本地的旅游资源,入股旅游公司开发旅游项目获取年底分红,带动当地群众脱贫。

  据了解,王尚屯白裤瑶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南丹县歌娅思谷景区内王尚屯群众注册成立。合作社以王尚屯白裤瑶民族村寨、民族工艺传承基地及民俗演艺等资源入股东谋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旅游业。

  在南丹县开展旅游开发企农合股模式的还有下水屯种养专业合作社。南丹县八穿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核心范围内的下水洞湖乡村旅游区内,广西一家公司出资成立了下水屯种养专业合作社,租下屯内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当地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入股份额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合作社通过“生态观光农业 旅游服务 新农村”的方式发展产业,组织群众开办了农家乐和农家旅馆。2015以来,下水洞湖乡村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218元增长到2015年的1.8万元。

  因地制宜农旅结合

  亦农亦旅方便致富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区不少贫困地区在开展旅游扶贫时,注重农旅结合,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体验式农业,形成亦农亦旅良好发展格局。

  巴平乡村旅游区位于南丹县芒场镇,近年来,该旅游区内的群众自发成立了4家合作社,采用“有机农业 旅游服务 特色文化”的方式打造乡村旅游区,建立巴平特米种植基地940亩,打造丘陵花海200亩,柑橘、桃等特色水果种植20亩,河道养鱼20000尾,建有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各8家,吸引了大量游客。2015年,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合作社门票收入60万元,实现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记者 吴丽萍)

关键词:旅游扶贫,景区,农民,脱贫

责任编辑:张冲

相关新闻

| |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