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站地。”李阿姨说出了公交车的精确位置。一起等车的大爷朝后望了一眼,真就在路口瞅见了公交车,赶紧提起放在地上的小拉车。
“‘猜’得怎么这么准?”大爷向李阿姨投来赞许的目光。李阿姨摆摆手,笑着说:“猜哪能猜这么准。我手机里有个软件,叫‘沧州行’,车走到哪儿,它都能提示。”
上车后,大爷和李阿姨坐前后排,顺道唠起了家常。大爷说,他姓王,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到运河区北大院菜市场买菜,16路公交车和手边这辆带轮子的折叠小拉车,成了买菜的“标配”。虽然每几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经过,可他是个急性子,在站牌等上一会儿就着急。李阿姨听了,笑着掏出手机,给王大爷演示了一遍“沧州行”的“神奇”。“看,这里头有地图定位、线路搜索、站点查询……好多功能,搜索一下16路,在手机上就能显示车的位置。”王大爷看了如获至宝,笑着说:“回家后,先让孩子给下载这个软件。”
感受着公交出行带来的便捷,李阿姨和王大爷聊得不亦乐乎。王大爷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末,沧州有了公共汽车。“当时只有一条运营线路,是从沧州火车站开往地区医院(现市中心医院)的。司机有2名,3位售票员轮流卖票。”王大爷说,“那个时候,公交是种‘奢饰品’,车票要5分钱。可挣得太少,宁可走上一天的路,也舍不得坐一次公交。”
“我记得,后来车票就涨到2毛钱了。我带着3个孩子回娘家,才舍得搭上一段公交车。那时候,车通到棉纺厂,每次上了公交,孩子们都特别兴奋。”李阿姨说,那时公交车就有一定规模了,叫“公共汽车队”,司机、售票员大概有几十人的样子。“再后来,等我的孩子们都上班了,他们就总是坐公交了。我小孙子刚出生的时候,公交车上还有售票员,当时评选了好多‘最美售票员’,孩子们上车就看哪个阿姨笑得最漂亮,公交车上的服务真是好。”
如今,公交四通八达,在哪儿都能看见公交车的身影,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不仅出行方便,每次坐公交出行,氛围都格外好。”李阿姨说,“我一会儿要换乘11b路,每次上车,司机师傅对我们老年人都特别贴心,太让人感动了。”原来,11b公交车打造了尊老敬老的主题车厢,上车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敬老爱老传统文化。半个多世纪,沧州公交从两部车发展成为1339部营运车辆,1条线路发展到80条线路,四通八达的公交线网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大动脉。近十年来,沧州公交仍在不断提升,市区的柴油车已经整体更新,新能源车随处可见,公交已经跨入绿色时代。
“好,现在是真好。”感受着公交便利和出行文明,李阿姨和王大爷畅谈着,看似并未尽兴,可公交很快就到站了。王大爷下车,仍不忘刚才的话题:“让孩子下载软件,明天坐公交来买菜就更方便了。”摆摆手,王大爷下了车。李阿姨坐在免费乘坐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嘴角一直挂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