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新华区道东街道化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开启“码上学”版块。通讯员 孙萌萌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董肖飞)“大喇叭” “小板凳” “红马甲”……在沧州,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6个文明实践所 、5938个文明实践站正成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的主阵地。
沧州市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理论政策宣传、党员志愿服务等队伍作用,创新形式,广泛开展接地气、分众化、多层次的文明实践活动,将党的二十大宣讲送入寻常百姓家、沁入百姓心。广大市民群众把真挚的爱国热情和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海兴县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为群众带去快板宣讲。通讯员 李林 摄
“乡音土话”传“党声”,接地气,入人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这些我们老百姓觉得‘高大上’的内容用带着浓浓方言的土话说出来,再加上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我们现在理解得特别透彻,也更能感受到党对我们农民的关心关爱。”在海兴县张会亭乡西范村,“兴海之翼”青年讲师团成员刘亮正操着一口亲切的“土话”,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例子,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娓娓道来。
“这样的宣讲挺有意思的,以前是在村里的会议室,一个人给大伙儿讲,现在是在文化广场、家门口,大家一起边学边听边沟通,氛围轻松又能学到党的新政策!”一位村民笑呵呵地说。
用“乡音土话”讲政策,用身边故事讲道理,群众才能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海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发挥党员干部身处一线、扎根群众的优势,组织开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把理论宣讲融入生活、贴近群众,通过“小板凳、打快板、微宣讲”等方式,从老百姓衣食住行说起,深入细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声音真正送到群众身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又入心。
青县马厂镇东姚庄村的“炕头党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辉 摄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带露珠,冒热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在青县马厂镇东姚庄村,一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炕头课堂”在村民家中进行。
镇宣传委员张文文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好声音”及时传递到群众心中。村民们围成一桌互动交流,聊家常、谈变化、话发展。尽管屋外寒气来袭,但村民心里却充满融融暖意。
将课堂搬到“村民炕头”和“田间地头”。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青县马厂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宣传文化阵地作用,创新模式微宣讲,通过“沾土带露”“下接地气”的方式“集中学”“上门送学”“在线点学”,实现了有温度的宣讲、有情怀的解读、有实效的互动,用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让党的声音家喻户晓。
大篷车走进企业宣讲。通讯员 赵俊杰 摄
宣讲成果落地见效,有力度,聚人心
如何把文明实践做活做优,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要把群众最需要的、最贴心的送上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在全区全市范围内开展大篷车宣讲活动。以理论宣讲大篷车为载体,重点突出“传理论”的工作任务,以致力打造群众身边“无处不在的宣讲队伍”为目标,广泛吸纳农村“五老”人员、新乡贤、先进人物、乡村教师等宣讲骨干力量,通过红色话筒传递的方式接力宣讲。
理论宣讲大篷车以党员群众为中心,打破区域限制,广泛收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理论学习需求,大篷车开到哪里,宣讲阵地就设在哪里,对党员群众进行面对面引导帮助、心贴心解疑释惑、实打实说理点拨。着力解决基层理论宣讲过程中存在的无阵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造福于民。
银发初心老党员宣讲队队员为居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讯员 王帆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沧州市新时代文明所、站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核心,开展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将阵地从室内搬到室外,从“小切口”讲述“大道理”,在宣讲中传播正能量,精准解读惠民政策,广泛凝聚民心共识,通过宣讲既解答群众疑问,也打牢了群众基础,真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传播新思想、建设新生活的“主舞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人心人气聚集之地,让文明实践氛围日益浓厚,让群众感知“文明温度”、参与“文明实践”、共享“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