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贫困残疾人,我过去一直消极度日。但在驻村工作队和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父母纳入低保范畴,孩子上学有了补助,我也改变了等靠思想,自食其力办起了馒头房……”日前,在盐山县举办的乡村道德讲堂揭牌仪式暨新乡贤和脱贫事故报告会上,来自大王铺村的脱贫致富典型刘成建登台分享他的致富经历,勉励广大贫困户早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
刘成建家的生活巨变,得益于盐山县围绕“思想、志气、信心、心灵、智力”五个方面精准实施的“精神扶贫”工程。近几年来,盐山县紧紧围绕“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目标,深度聚焦农村贫困群众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以此引领精准扶贫工作,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开广泛宣传发动。盐山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扶贫主旋律,在全社会凝聚“我要脱贫”共识。依托《盐山快报》这一龙头,全县“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开辟《脱贫攻坚盐山在行动》《盐山精准扶贫进行时》《驻村干部那些事》等专栏,汇集千余条脱贫信息和27个短视频,在全社会营造“真脱贫、脱真贫”的浓厚氛围。在为113个贫困村印制扶贫知识宣传挂图和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宣传手册的同时,还依托农村大喇叭,把扶贫政策、惠农政策传递到老百姓的炕头上。去年,以常庄乡前闫村精准脱贫故事为原型,拍摄了脱贫攻坚微电影《融冰》、励志微电影《平凡的幸福》,用暖心故事激励感化困难群众。
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救助,从长远来看,必须有效破解困难群众多年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盐山找准家风家训切入点,在全县选取120个行政村试点家训挂门楣和家训、村训、邻里公约上墙活动,打造邻里相互学习的“加油站”,凝聚“我敢脱贫”的勇气。在好家风好家训的感染带动下,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的行为渐渐少了,愿意自食其力的困难群众多了。张相庄村的刘龙光一家四口残疾,指望着两亩薄田过日子。“以前也不想着出去打工,一天到晚在村里晃悠。”随着全村家训挂门楣活动的开展,刘龙光的思想一下子打通了,他给自己家定下了“最美的家风是勤劳”的家训。横下心来的刘龙光,白天收废品,晚上学编织,还当上了保洁队长,一个月收入近两千元。
精神层次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格局,困难群众除了物质需求,还有很大层面的精神需要。盐山以“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为契机,充分借助县逢春艺术团等文艺社团骨干,开通扶贫攻坚文艺宣讲百姓直通车,深入到贫困村、困难群众中,以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扶贫攻坚政策微宣讲,激发贫困户“我能脱贫”的自信。
用爱温暖贫困户,才能融化他们内心的“寒冰”,点燃“我可脱贫”希望。几年来,全县118支、60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扎根农村倾心帮扶,构建起多元化帮扶格局。爱心企业也积极参与,为113个贫困村捐款捐物11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1200余名乡贤捐赠爱心款物216万元。“盐山爱心联盟”“爱心互助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各类扶贫志愿服务活动320次,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达100万元。尤其是盐山教育扶贫品牌——“春芽工程”,持续开展贫困大、中、小学生救助活动和大病大灾特困家庭救助,在全县形成助学爱学、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风气。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尤为重要。盐山县协调扶贫、人社、农业、金融等部门,开出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送政策的“偏方”,培养大家“我会脱贫”能力。两年来,通过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等活动,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办脱贫攻坚信息早知道、农技课堂等专栏,先后发布招工就业、金融扶贫信息100余条,组织开展扶贫技能培训班32期,先后帮助650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