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沧州讯(记者段永亮 通讯员王晓乐 宋文博)日前,以“绿动中国 · 绿创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第六届绿色发展峰会在北京举行。经专家学者评审,沧州渤海新区入选“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相关经验被编入《2019绿色中国典范案例》。
中捷博物馆。宋文博 摄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倾力打造绿色港口、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实现“重化工业区”向“绿色增长极”、“旅游示范区”的蝶变。这是继12月15日获评“2019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之后,沧州渤海新区获得的又一个“国字头”荣誉称号。
沧州渤海新区牢固树立和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沿海高水平开放的突破点和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增长点,全力推动传统重化工业区向沿海绿色增长极转变,成功走出了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打造生态之港,建设绿色之城
沧州渤海新区突出绿色港口建设,加快转型升级、优化港口功能,推动沧州黄骅港向现代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转变。开展“船用岸电”试点,建设完成8套高压和11套低压码头船舶岸电系统,严格“汽运煤”禁令,加快“公转铁”步伐,实现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环节煤尘近零排放。投资200亿元建成了48个亚洲最大的筒仓群,实现了煤炭装运全密闭,彻底告别扬尘;投资335万元实施黄骅港翻车机洒水改造项目工程,新发明的煤炭港区翻车机底层洒水抑尘技术,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投资1.76亿元进行绿化,总面积达120.87万平方米,港口设施占地绿地率达到31.3%,实现了生活区和办公区生态绿化全覆盖;在煤炭港区规划建设了两块生态湿地,建设面积约26.8万平方米,主要通过对含煤废水的有效收集和分级沉淀,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建设了压舱水回收系统,全港压舱水接收能力达到每年100万立方米。
沧州渤海新区突出陆源集中整治、入海河流治理,全力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区内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投资3200万元推进“一厂一管”试点,投资5500万元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扎实启动总投资约31亿元的廖家洼、石碑河等“七河一堤”生态改造提升工程,入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2019年前十一个月,沧州渤海新区二级良以上达标天数为214天,比2018年同期增加1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00,比2018年同期下降7.24%;pm2.5平均浓度为42ug/m³,比2018年同期下降12.5%;pm10平均浓度为86ug/m³,比2018年同期下降5.49%。
沧州渤海新区通过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促使企业珍惜和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推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婉拒”诸多投资额虽大但不符合“绿色”要求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绿色、生命力强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门槛”提高了,落户沧州渤海新区这棵“梧桐树”的“金凤凰”却与日俱增。截至11月底,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2个,占到沧州市的45%。
企业低排放,环保高门槛
沧州渤海新区实施环境生态化战略,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工作管理机制,对城市规划区内闲置土地、施工工地全部设立高标准围挡80万平方米,临时裸露土地一律覆盖防尘网,共建成钢结构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对28家企业因未按要求搭建防尘网、做好堆场苫盖和施工单位现场扬尘管控措施不到位进行了处罚;深度整治工业污染,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及恶臭气体专项治理,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92家,改造提升企业10家,完成率达100%。
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先后投资7864.85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vocs监测平台等系统建设,率先建成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示范试点项目、国家级有毒有害气体监控预警系统和水环境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项目,严格落实24小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环保天网”全覆盖。
全面提升安全环保门槛,运用生产要素差别价格等手段,促使区内“僵尸”企业尽快实现整合、转型、置换或退出,实现腾笼换鸟。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绿色石化和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按照“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引进建设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持续放大“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跨区域管理集聚效应,已签约生物医药项目140个,总投资443亿元,正向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目标迈进。依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平台,集中建设了30多公里的综合管廊,初步形成了从石炼化到新材料、从海水淡化到浓盐水综合利用等八大循环产业链。
老码头变景点,盐碱滩成景区
沧州渤海新区投资204亿元推进23个港区环境提升项目,有序关停了河口港区全部小煤炭和小散货码头,投资1.2亿元对黄骅港一千吨煤炭码头功能进行转型改造,成为省内唯一专业旅游码头,打造集历史、文化意味的东渡码头。在神华黄骅港务公司、沧东电厂海水淡化公司、鑫海化工等规模企业开展绿色工业游试点,积极推进绿色港口游。借势开展绿色工业游试点契机,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绿色发展一起发力,投资1.76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21万平方米,使煤炭港区设施占地绿化率达到31.3%,较16年前建港之初增长了4.4倍。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绿化投资27.4亿元,新增绿化面积2200万平方米。
“盐碱荒滩”破茧蝶变搞旅游。坚持改造盐田、恢复生态,投资33亿元建设集湿地、水面、沙滩等于一体的沧海风景区,打造我国沿海最大的景观内海。本着依势造湖、随形赋神、赏用兼顾、利生惠民的理念,将原土坑地貌升级改造,打造了贝壳湖景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通过多年保护休养,南大港湿地“春如翠毯,夏似绿波,秋芦若雪,冬苇耀金”,素有“京津南花园、天然大氧吧”的美誉,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是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鸟类保护网络的重要驿站,也是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湿地之一。在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的前提下,持续放大滨海湿地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效应,打造原生态体验路线,引进建设投资1000亿元的恒大文旅城、碧桂园康养小镇等高品质生态文化项目,南大港湿地品牌影响力迅速飙升,成为京津游客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热门首选,在第三届河北“不得不”旅游精品项目网络评选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不得不约的网红打卡地”。中捷产业园区正在加快构建“一轴多心”的文化旅游格局。依托捷港大街,依次串联通航机场、七星湖公园、高尔夫酒店、世博欢乐园、尼特拉酒庄、万亩桑葚园,与南大港湿地形成互动效应,打造中捷文化旅游景观轴。同时,开发以世博欢乐园、尼特拉酒庄为核心的欧陆风情游,以高尔夫、温泉、房车露营为核心的健康休闲游,以金太阳农业生态园、万亩桑葚园、荷兰华荷花卉种植园为核心的农业观光游,成为渤海新区新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