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沧州12月11日讯(赵学明)“五城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结合沧州实际,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环渤海地区沿海开放强市和京津冀城市群产业支撑基地而确定的一项战略举措。为此,运河区明确了“三步走”的阶段目标,即到2017年,圆满达成“三年两提升、五年双跨越”的阶段目标;到2020年,成为沧州“五城建设”名副其实的引领者,成为辐射带动冀南鲁北的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区;到2030年,全面建成“美丽、魅力、活力”新运河,拉平与京津地区的发展差距,成为与京津冀城市圈的重要节点。为此,全区将从五个方面做起。
围绕“五城建设”,打造“引领产业升级的高地”。进一步夯实基础,千方百计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现有园区规模,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水、电、路、讯、气等配套设施,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园区;对接沧州城市规划,打造新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现代城市产业园区,做好产业进园区的文章。一是做出特色。在高新技术产业上,锁定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开展各类招商活动,吸引更多激光关联产业向运河区转移,不断延伸激光产业链条、放大激光集群效应。在农业产业上,打好生态牌、旅游牌,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纯
绿色农业种植,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采摘、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在文化产业上,加快构建运河文化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文化产业“一轴两翼”建设,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繁荣和腾飞。二是创出精品。以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京津冀区域中心为核心,以半导体激光切割和三维机器人激光切焊等最新一代产品为依托,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北方光谷”;以大运河森林公园、果岭湾生态园为引领,以五针松、葡香园等为纽带,打造环运河精品农业产业带;以现有文化资源为依托,筹划恢复修缮运河历史遗址和文物景点,重现古运河、古沧州的历史文化风情,打造主城区水景风光带。
围绕“五城建设”,培育“迸发创新活力的热土”。做强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抓紧启动“众创空间”二期项目,努力把“大运河众创空间”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标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确保年底前与北大创业众筹、微软北方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绿色创业加速器?沧州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顺利入驻,力争今年申报市级“众创空间”,明年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健全创新机制,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政策保障力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招商运营机构,充分发挥创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把“众创空间”打造成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之地。同时,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继
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项创业创新扶持政策,面向京津广泛挖人才、挖投资、挖创意、挖科研成果,培育一批创客,扶持一批小微企业,推动创业创新向各个领域延伸,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引领带动作用。
围绕“五城建设”,争做“港口连接内陆的桥头堡”。瞄准“前线在港口,后方在运河”,做强总部经济、做大金融港湾,以北京路总部大厦集群为引领,整合辖区会展、酒店、培训、物流等商务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建立健全政、银、企长效对接机制,吸引京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投资公司等各类机构进驻。瞄准“创收在港口、消费在运河”,推动现代服务业,以京津为标杆,激活“互联网 ”引擎,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巩固沧州服务业龙头地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商业综合体为核心,以特色商业街区为延伸,以专业市场为补充,打造多层次商贸消费“新高地”。瞄准“工作在港口、居住在运河”,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运河教育品牌。
围绕“五城建设”,擦亮“沧州对接京津的窗口”。城市建设出品质,全力服务西部新城建设,推进青海大道等路网建设,服务流津时代、天成名著等高端住宅建设,谋划实施新城水系改造工程,打造集总部、高校、住宅、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主体发展带。加快供排水片区、四合新村、大
杨庄、河西北街等项目建设进程,抓紧实施经达纺织、十二户、龙鼎商业广场等改造项目,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美丽乡村要高水准,继续深入“七个一体化”,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全部62个行政村的整体面貌。城市管理求长效。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实施道路景观改造工程,着力打造黄河路等样板干道,深化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及小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私搭乱建、占道经营、游商闪商、露天烧烤、噪音扰民等问题。运河景观出形象。主动服务、搞好对接,抓紧推动九河东路贯通工程、运河景观带一期景观园林工程,实施运河沿线村庄征收改造,为发展配套产业奠定基础。
围绕“五城建设”,培树“人文生态宜居的典范”。在推进生态绿化上下功夫,继续深入开展“万人百株树”活动,实现环城林带与城郊森林融汇衔接、连片成带,全面提升城乡园林绿化水平。在加强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增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能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坚决治理地下水超采,逐步实现采补平衡,抓好河道整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在弘扬“好人文化”上下功夫,完善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的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功夫,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社区(农村)活动室、图
书室、文娱室、健身室“四室”全覆盖;培育“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在“文化之城”建设中争当表率和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