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县区新闻

黄骅第一位共产党员王佩琪:一心为党为人民-kok全站登录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董肖飞
2021-05-05 08:37:14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董肖飞 通讯员 高箐 李冠达)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连日来,黄骅市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和游客参观学习。专杀日本鬼子的“姜阎王”姜思民;不惧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的刘贯一;出生入死、忘我工作的张解民……在黄骅市旧城镇革命英烈事迹展馆中,106位烈士的名字震撼人心。七旬老人王铁柱站在革命烈士英名录前,指着一个名字激动地说:“你看,这是我四爷爷王佩琪,他是咱黄骅第一位共产党员。"

  成为黄骅第一位共产党员

  “四爷爷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很多人对他的事迹并不了解。”王铁柱说,直到王佩琪去世以后,家人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列宁像章、马克思像章以及《共产党宣言》等,那时才真正得知王佩琪共产党员的身份。

  王佩琪,1905年出生在盐山县旧城村(今属黄骅市)。1923年,在沧县第二中学读书的王佩琪受到“五四”运动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成为学生中的核心人物。

  1926年8月,中共津南特派员兼国民党特派员刘格平,从天津到沧州一带创建地下党组织。经同班同学郝树模引荐,王佩琪认识了刘格平。后经其介绍,王佩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黄骅第一位共产党员。

  “当时,我四爷爷他们还成立了中共直隶省立沧县第二中学党支部,这也是津南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王铁柱说,国共合作期间,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经中共领导同意,王佩琪加入国民党,成为有着双重身份的中共地下党员。

  入党以后,王佩琪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每逢节假日回家,他就会借助旧城大集或庙会,组织附近村子的知识青年,敲锣打鼓地高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宣传革命思想。在王佩琪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

  播撒共产主义种子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受到很大冲击。也是在这一年冬天,刘格平再次找到王佩琪。“我一定跟着中国共产党干!”王佩琪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第二天,王佩琪找来几个进步的青年农民,由刘格平为他们讲清发展形势。很快,王佩琪又腾出家里的几间房子办农民夜校,以此为阵地向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

  1928年春天,王佩琪来到盐山植才小学担任校长。在党组织领导下,他以教学为掩护,与学生王俊峰一起秘密培养和发展党员。在教书时,他先教学生文化知识,再讲革命道理,把提高文化水平和传播革命思想结合起来。课堂上,他经常给学生们介绍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教育学生们要革命,要立志为人民办好事。

  为扩大影响,他们经常在夜间油印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传单,白天组织学生贴在街上的各个角落,使广大群众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四爷爷还办起了‘习字班’和‘女师训练班’,宣讲反帝反封建和妇女解放,让更多人了解共产主义。”王铁柱回忆道。

  “什么也不怕,一心为党为人民。”这是王佩琪作为一名党员始终坚持的信念。他在家乡创办学校,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宣讲革命道理,把共产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间。

  红色基因后代传承

  1929年秋,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北方的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王佩琪便转移到了阜城县大龙湾教书。由于在大龙湾仍难以站脚,他又先后转移到了德州和天津,最后去了吉林省榆树县的一个小山沟里教书。

  “在天津,四爷爷差点被国民党抓走,幸亏一个同乡警察偷偷报信,他才得以逃出去。”王铁柱说,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联系不上王佩琪,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由于多年在外颠沛流离,积劳成疾的王佩琪在榆树县待了不到半年就得了严重的肺病,经常大口吐血,身边也无人照料。1930年,王佩琪拖着病体回到旧城,于1931年清明节病逝,年仅26岁。

  虽然王佩琪没有子女,但他的后人们却始终将他记挂在心中。“一提起四爷爷,我们就觉得特别骄傲。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不能给他丢脸。”王铁柱在退休之前,先后在黄骅市文化馆和旧城镇政府工作。在工作中,他始终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困难。如今,退休在家的他又当起了旧城法庭人民调解员,继续发挥老党员的余热。

  “我们大家庭中有很多党员,大家都是听四爷爷故事长大的。” 王铁柱说,“他就是我们心中的标杆,学习的楷模。”时光荏苒,王佩琪虽已去世多年,但是他的红色基因依然在后代中传承。“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王佩琪一生的信念。“一心向党,一心为人民”,也成为了王佩琪后人们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黄骅,共产党责任编辑:董肖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