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沧州频道欢迎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县区新闻:
| | | | | | 运河区 | | | | | 孟村 | 河间 | 肃宁 | | 海兴 |

吸引生源何妨优雅从容一些-kok全站登录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2015-06-26 15:48:32
【字号: | | 】 【背景色

能否平等理性、从容优雅地去招生,这本身就是对高校信誉与形象的一次营销考验。

■邓海建

又到了八仙过海的招生季。2014年,从“人大校花”到“武大女神”,颜值颇高的学哥学姐,化身为“在某某大学等你”的代言人。一时间,严谨刻板的国内高校,忽然从神龛上走下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吸粉”无数,点赞不断。时序更迭,进入2015年的招生季,以网络为载体的“大招”更是频频吸引公众的目光,譬如,武汉有高校微信平台上打出“八万元现金红包派发”,青岛某高校请“萌宠”为学校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校为了形象宣传,拼尽浑身解数。

招生宣传从呆板走向创意,应该说是中国教育尊重客观规律的大势所趋。一来,中国教育在线最近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再次敲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警钟。数据显示,尽管自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14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万人,达到939万人,高考报名人数亦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但,生源下降带来的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二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就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的话说,“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怎么改?路径选择千千万,但有一点,从“学校本位”走向“学生本位”,是必选的改革维度。高校要研究学问,也要研究市场与社会,研究家长与学生。具体而微地说,能否平等理性、从容优雅地去招生,这本身就是对高校信誉与形象的一次营销考验,也是公众对高校改革发展见微知著的关键细节。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抢生源这件事上,别说普通高校一度斯文扫地,就是国内顶尖高校,亦曾屡屡上演“兄弟阋于墙”的戏码。5月底,一份名为“288所本科大学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名单”,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随后,名单被证伪,业内怀疑是有人为抢生源散播谣言。再往前,个别高校通过制造自主招生时间冲突,或是将招生录取批次提前来广揽生源;眼下,依然是“重金加许诺”,比拼各种优惠条件,你出十万我奖五十万、你任选专业我保送读研,以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为筹码无底线竞争。

今年2月份,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随后,地方教育部门也多有警惕。譬如5月19日,宁夏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高校恶性抢生源,不得承诺“先上车后买票”。然而即便如此,某知名高校派专车接重庆文科“状元”的新闻,还是在近日热遍微信朋友圈。抢生源大戏才刚刚开场,今年姿势如何、花样怎样,监管部门恐怕还不能太仰仗高校的自觉自律。

无论是生源危机、抑或是掐尖危机,吸引生源“放大招”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不能抢着抢着,连程序正义也不要了,更不能僭越公序良俗的边界。高校招生,从宣传到“抢人”,何妨优雅从容一些——在形式上多些创新创意,在内容上展现365天的实力,功夫下在平日,总好过以短暂的利欲刺激来“跑马圈地”。(作者系媒体人)

关键词:自主招生,抢生源,高校招生,招生录取,高考报名,录取工作,招生宣传

责任编辑:董传辉

相关新闻

| |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