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民晚报》报道,海南桥头地瓜从来不愁卖,可今年滞销了。“糖小蚁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王林芬介绍,以往春节期间每天可以卖200吨,今年最好的一天只卖出300多公斤。受疫情影响,各大批发市场纷纷关停,传统流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断了。
2月10日,拼多多上线“抗疫开拼,爱心助农”专区,王林芬第一时间参加了活动,“10号当天就卖了2000多单。”王林芬说,仅3天时间就卖出8.6吨,第一批下单的地瓜将在三五天内送达消费者手中。
王林芬遇到的困境,不仅是其他农户、合作社遇到的困境,也是消费者面临的困境。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另一面,则是人们买不到、吃不上,这样的不对称无疑是对市场的抑制与堰塞。拼多多目前启动的抗疫助农行动,为疫情环境下的农货供需对接开了个口、透出了光。
利用电商的平台优势,把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送到消费者手中,避免“烂在地里”,也减少中间差价,还实现了无接触购物,可谓多赢。电商此举受到欢迎,并不让人意外。
事实上,当下因为各种不可抗的阻隔,很多地方的农民都面临着农产品“烂在地里”的麻烦。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媒体机构及行业协会等都行动起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2月16日,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也上线农业农村部“全国蔬菜类合作社查询”服务,全国各地的蔬菜采购商、经纪人可以在这里查找到相应的农民合作社供应商以及kok手机登录入口的联系方式,进行蔬菜采购以及沟通协调。
这也是另外一条战线上的战疫。这场战疫能不能打好,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保障,也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上新鲜农产品。某种意义上讲,还关系到能不能彻底打赢此次抗击疫情总体战。毕竟,全民抗疫也需要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也需要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此前曾发布通知,要求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产区要保证本区域“菜篮子”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不积压、不卖难;销区要主动对接产区,保证“菜篮子”产品调得进、供得上、不脱销、不断档。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助农行动,首先是一次特殊情况下的“救急”之举,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越是危难时刻,越是考验企业的时候。此外,这种依托互联网、推动农货上行的做法,也预示着农业生产的方向性变革。
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的情况由来已久,一方面,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户数目庞大,其获取的市场信息往往滞后,如果再考虑到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则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就更大了;另一方面,消费者获取农产品的渠道也十分单一,多受制于城市的实体市场。
一直以来,拼多多致力推动农货特产高速上行的商业模式,通过“万人团秒杀”、多多果园等现象级入口,通过一单单快递生意,将“城市小区”与“田间地头”、天南海北的农民与天南海北的“吃货”连接在一起。一边是扶贫,是订单式农业;一边则是更新鲜的食品,更丰富的选择。
这样的商业模式,以需求定供给,必然会重塑农业生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与偶然性。因为基于电商平台的购销信息可以快捷、准确地传导到生产一端,农民就会据此迅速调整目标与方向,以往传统农业生产很难做到的事情,借助大数据就可以轻松做到。
从长远看,这也不失为农产品对接市场、打通产销通道的好办法。
让新鲜农产品卖得出、买得上,无论是对广袤土地上的农民,还是对于口味越来越多样化的市民,都是一件重要的、需要全力去做的事情。就像当下,既不能让菜烂在地里,更不能让城市的餐桌上缺乏新鲜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