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考察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说起见到总书记的情形,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乐得合不拢嘴。
“我正在地里拔麦蒿,回头一看,总书记走过来了。”杨东进说,“总书记问我,这是你的麦子地吗?麦子产量怎么样啊?成本是多少?净收益又是多少?”
原本有点紧张的杨东进,听到总书记问的全是自己最熟悉的事儿,一下子放松下来。他一五一十报告总书记,一亩地产量大约500斤,净收益二三百元,自己种着32亩地,加上夫妻俩打工的收入,一年下来全家能挣9万块。
“总书记问农业专家,怎样能让盐碱地的质量更好,让麦种产量更高。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的农业、懂我们的农业,让人感觉相当温暖。”杨东进说。
说起黄骅旱碱麦,种植历史可长了,有2000多年,目前当地种植面积60多万亩。最近40多年来,科研人员不断培育良种,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自主研发品种。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我向总书记展示了旱碱麦主要的品种和特色的面食,总书记特别看重面花,说我们的面花有特色。”
“总书记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肯定。接下来,我们要积极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大作物品种筛选、培育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结合配套技术,提高旱碱麦的产量和盐碱地的产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农业科技人员的贡献。”郭凯说。
文案:代晴
配音:代晴
摄像:崔上
后期:崔上
海报:董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