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名人)美术馆:"民间力量"造就一派"中国气象"-kok全站登录
【字号: | | 】 | 【背景色 | 】 |
文化的蓄养之访谈篇
石磊 :在沧州,打造一个“艺术平台”
这是一次“见缝插针”式的采访。3月1日整整一天,沧州(名人)美术馆馆长石磊都忙得不可开交。3月2日,沧州(名人)美术馆将迎来“笔墨踪旅———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巡回展”。为了这次展览,石磊已经奔波了许多天。从策划展览到邀请书法家,再到具体的活动安排,都需要他亲力亲为。但是,这份忙碌里却也流露着一种付出之后收获果实般的喜悦。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李家伟文/图 3月1日晚,石磊为第二天即将揭幕的展览在忙碌。 从小练字养成终生爱好 今年45岁的石磊是土生土长的沧州人。作为沧州(名人)美术馆的馆长,他可谓是“战功赫赫”。 石磊说,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但是,刚开始时他可不是情愿练字的,毕竟是小孩子嘛,总想着跑出去玩。就为这个,没少挨批甚至挨打。后来总算拢住了他的心,而他,竟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书法艺术。 石磊记得那时候练字都是在旧报纸上练,父亲规定好了“作业量”。有时候,学校留的家庭作业他也用毛笔写,比如抄课文。在这一笔一画的熏陶里,有些属于中国人血脉中的东西开始渐渐溶入血液。书法,也成为他至今深爱的艺术。 这段“被逼着练字”的生涯如今回想起来竟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石磊一生。他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在一次全国的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当年那可是一件挺轰动的事情,记者们来采访,作为小学生,他还陆续收到不少约稿信。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体会到了付出之后所收获的快乐。 痴迷艺术找到“幸福”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石磊并没有走一条“喜爱艺术”、“读艺术院校”,然后再从事艺术活动的道路。他很小就当兵了。 从舞文弄墨的“艺术青年”到充满刚性线条的军人,这二者的差别可谓不小。但这段军旅生涯却让石磊感念至今。他说,在部队他是做文书工作的,那时没电脑,都是手写。所以,也算从另一个角度坚持了他的艺术之路。另外,他觉得军旅生涯留给他最大的“纪念”就是磨炼了意志,这让他受益终生。这些年来,每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迎刃而上’不敢说,但起码不会被轻易打倒。” 当兵回来后,石磊被分到了一个当时在人们看来绝对令人羡慕的“好单位”。但他却放弃了,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书画爱好,一边创作,一边四处学习。“我喜欢书画艺术,我觉得自己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幸福。” 这当然不是一条坦途。但在石磊看来,他可以在每个不同的阶段给自己规定不同的目标,每个“小目标”他都要尽全力去完成,而且还要不断完善,让这些目标完成得更完美,“这样一个个‘小目标’积攒起来,就能推动自己不断往前走。” 倾尽全力建起“云华美术馆” 没有沉迷于自己的“小天地”,石磊用很多时间选择了外出考察、学习。随着他对国内多家艺术院校、艺术机构的了解越来越深,随着他结交到一位位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的书画大家,他的眼光和思维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其中对自身而言,他坦陈这样的交流和学习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发觉欠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而除此之外,那些大城市里相对浓厚得多得多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身在“大城市”所能享受到的文化艺术服务让他感慨不已:为什么像沧州这样的“小城市”就不能拥有这些高端的艺术活动呢?什么时候,沧州人也能足不出户,轻松地享受到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艺术服务呢? 2007年,在这种念头的促使下,石磊采取行动了———他在沧州建起了省内首家民营非营利性美术馆,那就是“云华美术馆”。这个美术馆倾注了他所有的精力。场地是利用废旧厂房,资金是用他多年的积蓄。他至今记得当时每块板子、每个灯泡他都得自己动手买,能省的地方一定省,不能省的地方绝对不能省。比如设计,用的就是一位德国设计师的作品。 这家美术馆很快成为沧州当地书画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并迅速在国内吸引到众多“同道中人”。沧州人也就此多了一个可以“看看画展”的地方。 |
关键词:沧州,美术馆,民间力量 |